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东瓯名城”温州钢制闸门,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兴水利、治水害、不断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历史。
千百年来,以水为脉的温州,陆续修建各类水利工程,将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保障温州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温州市相继建成了温州西向排洪、瓯江防洪堤、鹿城瓯江治理一期、永嘉上塘应急排涝等一大批重点防涝排洪工程,也探索出许多兴利除害的治水经验;特别是率先实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推向市场化,从而实现管养分离,有效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温州市区西乡排洪工程 杨冰杰 摄)
今天,浙江省水利厅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推出的“激流勇进——浙江水利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带你走进温州,说说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探索的故事。
探索水利工程“管养分离”
温州首次引入社会力量
温州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全市共有大小河道1.4万条,河网总长度达1.8万公里。浙江省八大水系中,瓯江、飞云江、鳌江都从这里奔流入海。漫长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河网网络,形成了独特的水城风貌。
近年来,温州市各级政府对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水利行业发展不断加快,截至目前,温州市共有水库328座,标准海塘457公里,各类大小水闸千余座,水利工程点多、面广、线长。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建水利工程陆续投入运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任务越来越重。
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规定,水利工程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交付其它工程单位管理,并按照管理标准配备人员编制。但是,除了少数大、中型工程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外,绝大部分小型工程尤其是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均直接交由乡镇管理。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维修养护不到位、管理经费难保障等问题。
为破解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难题,温州市水利局以国家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工作为契机,借鉴城建行业居住小区管理模式,探索试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改革。
从2012年开始,温州市水利局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水利工程管理,逐步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推向市场,率全省之先推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改革。
(温州西向排洪工程 杨冰杰 航拍)
制定物业化管理标准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水利工程关乎民生,事关温州近千万百姓的防汛安全,将其维修养护工作推向市场,这在当时无异于是一个冒险的改革措施。再加上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水利工程物业化的大方向没有错,但是事关民生,防汛安全不可小觑,我们必须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温州市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红健介绍。
将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交给第三方市场,一旦维修养护做不到位将会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万一出事了怎么办?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谁也承担不起这样大的安全责任。
要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就必须在招标之前就严格设立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提前预防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同时,管理单位定期对水利设备进行运行检测,确保工程设备处于正常状态。“这样的水利工程检查,等于为防汛安全再上了一道保险。”李红健说。
2012年12月,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温州制定出台了《温州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试行)》。
2013年12月,温州制定出台了《温州市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合同范本(合同条款、工作要求和技术标准)(试行)》,为物业化管理的实施构建了初步框架。这是全国第一个出台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维修养护的地方标准。
2015年1月,温州市政府印发了《温州市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向社会力量购买管理办法(试行)》。同年7月,发布实施了中型水库、海塘、水闸、农村水电站等四类水利工程管理地方标准,8月,温州市水利局印发《关于大力推行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这一系列文件出台为物业化管理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政策引导和保障。
“当时可以承担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企业还不多,首当其冲需要培育市场主体,我们依据文件,制定技术标准,定期对申报的企业进行资格认定,初期认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一级企业23家。”李红健介绍道。
对于企业的维修养护人员,水利部门都要求他们参加水利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对于关键的技术岗位,比如海塘工程中,水闸运行的闸门工、负责机电设备运行的机电工,以及观测工等,都设置了专业门槛,要求他们持证上岗。
为确保工程维修养护工作落实到位,温州市水利局在招标之初规范合同文本,设立激励机制,每个月对维修养护工作进行现场检查,每个季度进行打分,通过考核制定奖罚措施,确保工程管理水平继续稳步提升。
“维修养护有市场需求,管理工作有技术标准,管理队伍有准入门槛,水利工程物业化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基层水利管理中较为突出的人员、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工程的安全程度、效益指数和 形象面貌。”温州市水利局水管处处长王玉铜介绍道。
水利工程物业化随着几年的试点,温州模式受到省水利厅肯定,并逐步向全省推广。
(西向排洪工程 杨冰杰 摄)
西向排洪工程率先试点招标
运行维护打包推向市场
2013年5月1日,作为水利工程物业化的典型试点,温州市温瑞平水系管理中心率全省之先,将新建成的温州市区西向排洪工程的运行、维护整体打包,向社会公开招标推行物业化管理。
作为温州城市综合性城市骨干防洪排涝工程,西向排洪工程承担着温州市区西片50%左右的防洪排涝任务。将如此重要的工程交由物业公司管理,温州成为当时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没有新增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温瑞平水系管理中心将该工程的“两闸一洞”(两座中型水闸和1公里长泄洪隧洞)的操作运用、检查观测、维修养护、绿化及保洁等通过招标方式全部委托维修养护企业。有效控制了机构人员编制,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工程安全正常运行。
(温州西向排洪工程梅屿控制闸附近)
“堤防的物业化管理出现比较早,但是水闸、大型水利工程物业化此前还没有出现过。”温瑞平水系管理中心主任胡理相介绍,物业化管理这种创新模式,运行机制非常灵活,不止精简了管理机构和人员,同时也大幅降低了新建工程的运行管理费用。
以西向排洪工程为例,根据测算,按照原先的工程岗位核定编制,工程最少需要18名管理人员,每年人头费支出近157.5万元,工程正常维护费需支出33.8万元。而推行物业化管理后,仅需管理人员6名(其余人员由温瑞平水系管理中心相关人员兼职),合同价为75.8万元,每年可减少财政经费支出115.5万元,年运行维护成本降低了近60%。
近几年来,温瑞平水系管理中心先后通过体制改革、人员精简、试点摸索、全面推广等措施,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当地的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模式,所管辖的主城区防洪堤、龙湾片区11座水闸以及西排工程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推行物业化管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水利工程物业化大大减少了工程的运行成本,西向排洪工程的运行管理及维护费用只有原来传统模式的三分之一,还为浙江省今后类似新建综合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借鉴经验。
“今后,温瑞平水系管理中心的所有工程都将实行物业化管理,进行公开招标,在技术指导、安全管理和考核等方面,也会更加成熟。”胡理相说。
温州大力探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区域集中、以大带小”的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模式,目前全市已有248个水利工程实现物业化管理。温州市也成为了全国首个探索实施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的地级市,为全国的水利管理改革提供了示范借鉴。